从浙江乐清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首饰龙”谈起
王馗
在近日中国工艺美术馆营造的春节非遗展览中,来自浙江乐清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首饰龙”成为渲染节日气氛的重要形态。首饰龙通过灯彩与戏出人物的相衬,在元宵庆典中引领社火队伍,巡游绕境,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烧掉龙船,借助船的远去来寄寓邪祟污秽的清除。首饰龙依照渔船结构,以弧形木条为基础,用竹条篾丝和木质机械制作而成,普通的首饰龙一般长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用5—7层的亭台楼阁作为龙身,用乐清刻纸张贴周围,每个楼阁里盛放戏出人物,通过细密精致的齿轮传动装置,将全船70多个楼阁中三四百个人物偶像牵动联合起来,形成动态的生活场面。首饰龙长期以来存在于乐清民间礼仪活动中,因为一直被看作是“灯彩”的一种,其深远的文化背景也被隐藏起来。其实,首饰龙从其装置结构到其文化功能,都是有着近两千年的机械傀儡的形态遗存,而且其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又直接接续了中国“水傀儡”的形态特征,弥补了中国明代以后没有大型机械傀儡的认知空白。
中国机械傀儡是伴随偶戏艺术始终的艺术形态,在佛教文献中,“机关木人”是非常普遍的文化概念,所谓“机关”实际内涵着人力之外的机械原理。机械傀儡最重要的形态是水傀儡,古称作水饰、水戏、水嬉,实际上是借助机关牵掣在水中进行表演的一种偶戏。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水傀儡的形制越来越趋向庞大,技术也越来越趋向精深,机械化的人物在这些装置中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灵活,特别是那些奇幻乖丽的表演,往往把人们想象中的仙境、神佛表现出来,为现实世界赋予了出人意外的新奇感受。三国时期的魏国偶像制作工匠——马钧,通过水轮牵引设计的水转百戏,就有“木人击鼓吹萧”“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等变化多端的百戏节目,这成为后世水傀儡的滥觞。傀儡戏艺术的发展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喜爱和传播是很有关系,也是佛教东传以后,在传统偶俑像生的傀儡制作技艺之外叠加的极具外来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后赵皇帝石虎信奉佛教,营建“华林苑”,用具有巫术特征的佛教形象“以厌其气”,承载这些观念的机械水傀儡——檀车,按照机械原理,通过偶人及器械的互动操纵指南车、磨车、舂车等,来展示宗教观念。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齐在偶俑的制作工艺和偶戏的内容,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齐武成帝高湛时期,工匠们在后赵檀车的结构原理上,制作了更加精致的密作堂,在这座依靠大船承载的三层木制机构中,不但有弹拨乐器、进退俯仰的乐人偶像,而且还有行香拜佛、整衣行走的僧侣形象,菩萨、飞天、卫士穿插其间,营建出一个超然于红尘世界之外的佛陀仙境。这座巨大的机关装置被安放在北齐武成帝时期改建的“仙都苑”。从檀车到密作堂的建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里面的装置全部按照佛教理想中的境界构建,那些周而复始礼拜焚香的偶人,正是能够“厌气”的主要力量。北魏僧人灵昭更是以制作机关偶像著称的工匠,他为胡太后建造的七宝镜台,总计36个门户,每一门户中配置一位妇人偶像,通过机关控制,可以让36位妇人同时从门户中走出来。在高湛在位期间,灵昭还制作了“流杯池”,用小船承载酒杯,木头小儿在丝竹音乐的伴奏下,取递酒杯,与饮酒的人相互呼应,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水平。隋炀帝时代,由当时的巧匠——黄兖发展创造成为精妙绝伦的“水饰”。在《太平广记》转引的《大业拾遗记》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这一规模宏大的水上壮举:从河图洛书进献伏羲的远古传说开始,一直到汉代以来的历史故事,将近数千年的文明典故都通过活灵活现的偶像展现出来;从上古神话中出现的重要神祇,到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各个时代的文治武功都通过偶像构成的场面再现出来。在“水饰”中的七十二个场面中,各种动物偶像穿插其间,各种百戏技艺表演其间,各种音乐歌舞环绕其间,庞大的造型和运动的场景,全部通过水中机械操动的偶像呈现出来。文中提到了记录这套工艺的《水饰图经》十五卷,可惜已经佚失,正如作者所说的“奇幻之异,出于意表”,这种巧夺天工的工艺确实只能在后代人的想象中得到了。
南、北宋是偶戏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小说笔记的记录中,当时的偶戏品种,除了“大小全棚傀儡”外,水傀儡就是其中盛行的一种。在当时的汴梁宫廷中,有专门的水殿来负责水傀儡的演出,水傀儡的装置则安放在船上,在表演时通常由乐人中的参军色来致语,介绍偶人表演中的细节,然后木制的偶人、鱼虾等形象共同完成故事情节。这种用来表演戏剧的水傀儡,由于“水”在戏剧演出中的背景,往往会表演鱼龙变化、水上战斗之类的剧目,这也正是它与其它偶戏相区别的特点。宋代的水傀儡艺人,例如刘小仆射、桃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等,或者承应宫廷,或者在大型的节日庆典进行表演,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演员,水傀儡在他们的参与下能够“功艺如神”,呈现出极高的观赏性。水傀儡特殊的装置以及这种艺术形态长久依存于宫廷生活,使它成为难得一见的偶戏。因此,不少规模较小的水傀儡形式也就应运而生。在宋代宫廷和都城中,还有一种小型水傀儡被称作“水戏”“水嬉”的,很像今天在水族馆中看到的训练表演,在宋代所谓的“教舞水族”就是让那些驯化了的水族按照人的意志进行表演。这种娱乐方式通常用小铜锣敲打节奏,通过呼唤鱼虾水族的名号,另其浮出水面,借助各种戏具进行舞蹈化的表演。明代的水傀儡戏正是将这种训练鱼虾的表演和传统的机械水傀儡相互结合起来,在明代宫廷一直保持着长期的演出。明代的水傀儡用较轻的木质来雕刻偶像,茆在长竹板上,通常在表演时会将它们放入木池中,木池里乘放鱼虾等水族动物,并用沙围屏隔断,以便于表演者能够在里面操纵。表演的时候,由乐官将偶人浮于水面,并在旁边敲打锣鼓,替木偶赞导喝彩、宣讲题目。
水傀儡的演出剧目通常与奇幻的情节相关,例如《英国公三败黎王》《孔明七擒七纵》《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这些戏剧一度成为宫廷消暑纳凉的主要娱乐。宋明以来宫廷水傀儡的演出形制直接推动了水傀儡在越南的保存。水傀儡的制作原理正来自于中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而这种技术却一直保留下来,特别在宫廷民间出现的各种机械牵动的自鸣钟等器皿,用活灵活现的偶戏形式来表现鸣钟时的情境,代表了传统机械工艺的较高水准和基本表现。而出现在浙江、四川、山东等地民间玩具中的“锯木”“燕车”等,同样是利用机械原理使木质偶像活动的工艺,成为这些地区民众童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文化记忆。